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农意境
农意境

茯苓又叫云苓、松苓、茯灵,寄生于松树根部,黑褐色外皮,里为白色或粉红色,主产于云南、安徽、湖北、河南、四川等地。

茯苓在7-9月采挖,除去泥沙后内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阴干,可制成“茯苓块”和“茯苓片”。

茯苓菌丝体有单核及双核两种菌丝体,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块状,表面粗糙,子实体产生于菌核表面,孢子为灰白色椭圆形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一、茯苓的简介

1、茯苓俗称云苓、松苓、茯灵,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,形状像甘薯,外皮黑褐色,里面白色或粉红色,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,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,产于云南、安徽、湖北、河南、四川等地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2、多于7-9月采挖,挖出后除去泥沙,堆置“发汗”后,摊开晾至表面干燥,再“发汗”,反复数次至现皱纹、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,称为“茯苓个”。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,阴干,分别称为“茯苓块”和“茯苓片”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3、茯苓菌丝体包含单核及双核两种菌丝体,单核菌丝体又称初生菌丝体,是由茯苓孢子萌发而成,仅在萌发的初期存在。双核菌丝体又称次生菌丝体,为菌丝体的主要形式,由2个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体相遇,经质配后形成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4、菌丝体外观呈白色绒毛状,具有独特的多同心环纹菌落。在显微镜下观察,可见菌丝体由许多具分枝的菌丝组成,菌丝内由横隔膜分成线形细胞,宽约2-5微米,顶端常见到锁状联合现象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5、茯苓菌核由大量菌丝及营养物质紧密集聚而成的休眠体,球形、椭球形、扁球形或不规则块状,小者重数两,大者数斤、数十斤,新鲜时质软、易折开,干后坚硬不易破开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6、菌核外层皮壳状,表面粗糙、有瘤状皱缩,新鲜时淡褐色或棕褐色,干后变为黑褐色,皮内为白色及淡棕色。在显微镜下观察,菌核中白色部分的菌丝多呈藕节状或相互挤压的团块状。近皮处为较细长且排列致密的淡棕色菌丝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7、茯苓子实体一般产生在菌核表面,偶见于较老化的菌丝体上,蜂窝状,大小不一,无柄平卧,厚约0.3-1厘米。初时白色,老后木质化变为淡黄色。子实层着生在孔管内壁表面,由数量众多的担子组成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8、成熟的担子各产生4个孢子(即担孢子)。茯苓孢子灰白色,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,有一歪尖,6×2.5-11×3.5微米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二、茯苓的常见种类

1、茯苓皮: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,常与生姜皮、桑白皮、陈皮、大腹皮配伍,即五皮散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2、带皮苓:带皮苓即将茯苓切碎,取用带有皮壳的赤茯苓,功效主治与茯苓皮相同,如无带皮茯苓,可用3/4的茯苓、1/4的茯苓皮混合取代之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3、赤茯苓:赤茯苓即茯苓菌核的赤色部分,常与猪苓、泽泻配伍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4、白茯苓:白茯苓即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,常与党参、白术、甘草配伍。

茯苓的简介,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

5、茯神:茯神即茯苓菌核中贯穿松根部分切成的小块。为了加强疗效,还常和朱砂拌用,称为朱茯神或朱衣茯苓。
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种养业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种养业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